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三级防护标准要求
一、三级防护标准要求是什么1、三级防护标准要求如下:
(1)一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戴一次性使用手套;
(2)二级防护标准: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级防护标准: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面罩,或将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具或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二、其他安全防护有哪些
其他安全防护如下:
1、加强职工健康监测。每日指定专人在特定区域设置体温测量点,每位员工以及来访人员均须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登记;
2、加强疑似症状监测,对有疑似症状人员应主动报告。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对象时,应立即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就近送至发热门诊,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专业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处置工作;
3、做好人员密集区环境消毒。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停止或减少使用中央空调,做好清洗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健康宣教。要求职工佩戴口罩,开展“手卫生”教育,各类场所配备洗手龙头、洗手液、抹手纸或干手机。
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标准要求
法律分析:一、一级防护防护标准:
- 穿着工作服
- 戴一次性帽子
- 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 穿一次性隔离衣
- 戴一次性手套
适用人群:
1. 标本运送送检人员
2.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人员
3. 预检分诊与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二、二级防护防护标准:
- 穿着工作服
- 戴一次性帽子
- 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 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穿上医用防护服
- 戴一次性手套
- 穿一次性鞋套
适用人群:
1. 对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调人员、观察或确诊病例流调人员
2. 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家庭或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人员
3. 对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观察或确诊病人进行转运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4. 进入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进行诊疗、清洁消毒人员
三、三级防护:
防护标准:
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面罩,或将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罩或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适用人群:
1. 对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观察或确诊病例进行样本采集人员
2. 对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近距离治疗操作的医务人员
3. 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第五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班途中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入楼工作
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并到卫生间洗手。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搭乘电梯
电梯间是空气极其不流通的地方,建议大家:
1、不要在乘坐电梯过程中取下口罩。在电梯里按键时,最好戴手套或隔着纸巾、指套去触摸按键。
2、等候电梯时应站在厅门两侧,不要离厅门过近,不要面对面接触从电梯轿厢中走出的乘客。乘客走出轿厢后,等待片刻再进入电梯。
3、乘坐电梯后,及时洗手、消毒。
4、楼层不高的不乘电梯,改走楼梯。
进入实验室后,个人的安全防护手段有哪些?在实验室应注意哪些行为规范
实验室个人防护措施1、实验室是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工作的场所,须保持清洁、整齐、安静。禁止在实验室饮食及会客,禁止将与检测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
2、 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等,无菌操作时应换鞋、穿隔离衣、帽等,必要时佩带有护罩的安全眼镜。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区内,不得穿着工作服进入生活区或办公区。
2、一般使用一双一次性乳胶橡胶手套和一双一次性薄膜手套防护。操作高致病微生物时需戴双层乳胶手套。在操作过程中必要时更换外层手套。手套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使用。不得戴手套离开实验室区域。
3、手套使用过程中如有撕破,损坏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手套。在更换手套前不可触摸鼻子,面部等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应先清洗手部并注意不去触摸工作台面和其他物品
4、脱去手套之后和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洗手。洗手一般用肥皂、水和消毒液清洁。其操作按专业洗手七步法。
5、实验人员应规范操作,严防利器损伤,保护皮肤室完整性,手上有伤口时应消毒后在创伤处贴上“止血贴”并戴双层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