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手套,并注意手套的损坏情况,及时更换。穿着时应确保衣物的完好无损。使用时应确保安全带佩戴正确,挂钩挂于牢固的固定点上。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时,还应注意产品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换过期的防护用品。个人防护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使其免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素伤害的一种防护措施。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病。
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个人防护用品是保障个人在工作中安全的重要工具,它们根据保护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各有侧重。以下是对各类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1. 头部防护:这类产品包括安全帽等,旨在保护头部免受外力撞击造成的伤害。
2. 呼吸防护: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它们用于防止吸入有害气体、颗粒物或蒸汽。使用时应确保密合度良好,定期更换滤片。
3. 眼部防护:护目镜和面罩等可以保护眼睛免遭飞溅物、化学品或强光的伤害。使用时应注意镜片的清洁和完整。
4. 听力防护:耳塞和耳罩是预防噪声聋的有效工具。使用时应确保佩戴正确,以达到最佳的隔音效果。
5. 手部防护:包括各类劳保手套,它们能够防止手部受到切割、化学品腐蚀或电气伤害。选择合适的手套,并注意手套的损坏情况,及时更换。
6. 身体防护:防护服、防静电服等用于保护身体不受有害物质或辐射的侵害。穿着时应确保衣物的完好无损。
7. 脚部防护:防滑鞋和防护靴保护脚部不受到伤害。选择合脚的鞋子,并确保鞋底有良好的抓地力。
8. 防坠落具:如安全带等,是高处作业时的关键防护设备。使用时应确保安全带佩戴正确,挂钩挂于牢固的固定点上。
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时,还应注意产品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换过期的防护用品。此外,应根据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并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指导。
以上内容改写整理自网络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防护的含义和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是怎样的?
个人防护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使其免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素伤害的一种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等。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如下:
1. 首先戴帽子。
2. 接着穿防护服。
3. 然后戴N95口罩,确保口罩紧贴鼻梁。
4. 戴上防护眼镜。
5. 穿上鞋套或胶鞋。
6. 最后戴上手套,确保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粉尘职业危害有哪几种
粉尘对人体健康影响:(1).破坏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
长期大量吸入生产性粉尘,可使呼吸道粘膜、气管、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受到损伤,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肺内尘源积累会随之增加,因此,接尘工人脱离粉尘作业后还可能会患尘肺病,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加深。(2)可引起肺部疾病。(3)致癌。有些粉尘具有致癌性,如石棉。(4)毒性作用。铅、砷、锰等有毒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被溶解吸收,引起铅、砷、锰等中毒。(5)局部作用。粉尘堵塞皮脂腺是皮肤干燥,可引起痤疮、毛囊炎、脓皮病等;粉尘对角膜的刺激及损伤可导致角膜的感觉丧失,角膜浑浊等改变;粉尘刺激呼吸道粘膜,可引起鼻咽、咽炎、喉炎。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病。有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电焊工尘肺及石棉肺等。
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作场的职业卫生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作场所有如下职业卫生要求:
(1)粉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相适应的粉尘防护设施;
(3)工作场所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和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工作场所的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粉尘作业的个人卫生保健措施
(1)加强个人卫生
一是要注意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中的卫生,二是要注意个人卫生。
(2)科学加强营养
针对性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品及适当量的糖,补充微量元素。多喝水。
(3)加强锻炼、促进代谢。
(4)禁烟、酒:酒(乙醇)可将储存在骨骼内的铅动员到血流中,产生铅中毒症状。
怀疑自己得了尘肺病,应先到原工作单位取得职业史相关证明材料,再到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该医疗卫生机构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体可以向当地卫生部门进行咨询。
易造成事故的不安全行为有哪些?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他。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人危险场所:冒险进人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嘹望。
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其他。
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扩展资料
不安全条件是指能够对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工作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到位的设备防护。
2、设备本身存在缺陷。
3、设备操作程序不当。
4、不安全的储存、挤压和超负荷。
5、通风、照明不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安全条件